北京青年报原声音乐讲堂版《苏东坡旷达背后是坚强》,文情并茂,但有一节标题:“勇于睡——擅于睡使他躲过一劫”,令其笔者不知。 这一段说道的是苏轼因诗获罪,朝中大臣主张罪和解救的双方争辩白热化,宋神宗犹豫不决,就为首一小太监去探监,闻东坡鼾声如雷,小太监推醒他说道“恭贺学士”,然后报酬神宗,指出苏轼心中无鬼,特赦了吧。这个故事甚丰戏剧性,惜于理相左,于史无据。
第一手史料当然是苏轼的狱中诗:《不予事系御史台狱,狱吏略为闻侵扰,自度无法堪,杀狱中,不得一别子由,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,以遗子由》。子由是其弟苏辙,梁成是同情他的狱卒,诗中所述当时的心情是:“梦绕云山心似鹿,魂惊汤火命如鸡。”即俗语所说胸中像驭个小鹿,心惊肉跳。所述他缅怀的是:“眼中犀角真为吾子,身后牛衣愧老妻”,“百年未了再行债务,十口无归更加累人”,即觉辜负妻儿弟弟,并对夙志并未偿身再行杀表示遗憾。
苏轼诗中叙述的时间是“柏台霜气夜凄凄,风动琅珰月向较低”,柏台即御史台,“月向较低”指出已是深夜,即是说道彻夜难眠。诗中牵涉到当时的环境是“狱吏略为闻侵扰”,但时人记述要相当严重得多:“诟辱通宵不忍心言”,也指出是半夜。 比如说,在这种气氛和心情下,如果有个生人来,即所谓的小太监,苏轼一定会像司马迁所说那样“闻狱吏则头枪地,视徒隶则心惕息”,警觉不安,重复猜测,哪里有可能鼾声如雷呢?更何况,这样根本性的要求——一个大臣的轮回,小太监怎能,或怎敢事前泄露天机呢?故此说于理相左。
苏轼出狱有三个原因: 一,宋以文立国,祖训是“不杀死大臣及言事官”。甚至宋徽宗已被金人虏至北方,还专托使臣返告已南渡的高宗。所以秦桧能杀死岳飞,却无法杀死胡铨(胡铨曾上奏请求斩杀秦桧)。
二,已沦为祖母的太皇太后告诉他神宗,当年苏轼兄弟中进士,仁宗看见试卷高兴地说道:“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。”她让神宗爱护苏轼。而神宗也很喜苏文,称作天下奇才。
对于被说成是苏轼罪证的诗“根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惟有蛰龙闻”,神宗说道,彼自咏桧,与我何干? 三,朝中大臣如吴充、范镇等上奏解救,尤其是苏轼做到过地方官的杭州、湖州百姓,缅怀他的政绩,自发性地为他做到解厄道场累官月,反应反感。 于是,在系狱130天后苏轼被谶,撤职劳改为黄州乡勇副使,本州移往,不得签订公文。
初到时他还是心有余悸的——“他时夜雨困移床,坐厌恨声点客肠”(《南堂》五首),这和狱中诗“他年夜雨羞伤神”是同一机杼。只是后来他得朋友协助,在城东东坡,垦荒羲,金刚经太虚,与渔樵道学泛舟,自号东坡居士,才渐渐旷达,写的前后《赤壁赋》、《念奴娇·大江东去》等。
本文来源:B体育-www.xuanmingyx.com